第四章 卿大夫們的政治舞臺 (3)
關燈
小
中
大
打齊國,是因為齊國放縱欲望激怒了叔父,還是他們已經不聽勸說教誨了呢?”
但周定王還是給了晉國一點面子,他派人用接待大夫的禮儀招待鞏朔,親自和他對飲,而且送給他一些禮物,又故意對典禮官說:“這不合禮儀,不要記錄在案!”
晉景公企圖以“勤王”來應對楚國人的“合諸侯”,看來是用力過猛,適得其反了。經過反思之後,他也很快調整了自己的策略,於公元前588年春天發動魯、宋、衛、曹等國聯合討伐鄭國,一方面是為了報覆鄭國在邲之戰中的兩面三刀,一方面也是為了試探楚國的反應。
僅僅在幾個月前,魯、宋、曹三國才參加了楚國的蜀地會盟,現在一轉身又跟著晉國去討伐鄭國,可見蜀地會盟真的只是空有其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楚國還沒有出手,鄭國人僅僅憑借自己的力量,就打敗了諸侯聯軍的入侵,將晉國人趕回了山西。為了羞辱晉國人,鄭襄公還特意派大夫皇戌前往郢都“獻晉捷”,一時傳為笑談。
身在楚營心在晉,身在晉營心在楚,對於生活在那個年代的諸侯來說,忠誠也許不是最重要的品質,隨風擺柳才是必備的生存技巧吧。
公元前588年夏天,邲之戰過去整整九年之後,晉國和楚國終於就交換當年的戰俘達成一致意見:晉國向楚國歸還襄老的遺體和公子谷臣,楚國向晉國歸還荀罃。據《左傳》記載,楚國人之所以答應這樁交易,主是考慮到荀罃的父親荀首已經升任晉國的中軍副帥,希望通過這件事來改善兩國之間的關系。
楚共王親自給荀罃送行,並對他開了一個玩笑:“把你關了那麽多年,你恨我嗎?”
荀罃很認真地回答:“兩國交兵,我沒有本事,不能勝任職責,所以被貴國俘虜。您手下的人沒有拿我去祭鼓,讓我回國去接受懲罰,那是您的恩惠。是我自己無德無能,哪裏敢怨恨誰?”
楚共王又問:“這麽說,那你是感激我咯?”
荀罃的回答很有水平:“兩國為了自己的社稷打算,希望讓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控制自己的憤怒,互相諒解,釋放戰俘,以求和平友好。兩國修好,我卻沒有作出任何貢獻,哪裏敢感激誰?”
“那你回去之後,打算如何報答我呢?”
“我沒有任何怨恨,您也沒有受到任何感謝,既無怨恨又無感謝,還真不知道要報答什麽……”
楚共王尷尬地笑了笑,說:“話雖如此,我還是想聽聽你現在心裏的真實想法。”
荀罃想了想,說:“托您的福,我這個罪臣能夠將骨頭帶回晉國去,寡君如果賜我以死罪,那是死而不朽。如果寡君寬恕了我,將我交給您的外臣荀首(按當時的客套,他國之臣稱為外臣),荀首請示了寡君之後,將我殺死在宗祠之前,也是死而不朽。如果寡君不讓我死,而讓我繼續祖宗的事業,按部就班地承辦晉國的事務,率領一小支部隊守衛邊疆,就算遇到您的部下,我也不敢放棄職責,將竭盡全力,戰死沙場——這就是我想要報答您的。”
楚共王收起笑容,對左右說:“晉國有這樣的臣子,我們未可與之爭鋒。”於是提高了禮儀規格送荀罃回國。
荀罃回國的事還有一段花絮。據《左傳》記載,荀罃還在楚國當戰俘的時候,有個鄭國商人曾經想將他藏在貨物中帶出楚國,事情已經計劃好了,還沒有實施,楚國人就與晉國達成了交換戰俘的協議。後來那個商人來到晉國做生意,荀罃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他,並且要按照當時的約定給他一筆報酬。商人說:“我沒有任何功勞,哪裏敢要報酬?我是小人,不能欺騙君子。”於是離開了晉國。
讀史至此,又是一嘆:春秋時期的小人不敢欺騙君子,後世的君子卻常常欺騙小人,所謂世風日下,說的就是這類事情吧。
荀罃既然獲釋,公子谷臣也帶著襄老的遺體(現在想必只是一具白骨)回到闊別九年的郢都。楚國的文武眾臣都跑到城門外迎接。人群之中,只有公子側暗暗冷笑:如果襄老知道自己這副白骨曾經被巫臣和夏姬當做私奔的道具,恐怕要死不瞑目了。
【中原各國抱團抵制楚國】
公元前588年晉國發動諸侯聯軍入侵鄭國,結果被鄭國軍隊打敗,被俘的晉軍士兵還被鄭襄公送到楚國去“獻晉捷”,可謂顏面掃地。不過,在風雲變幻的國際牌局中經歷過多次失敗的晉景公已經變得越來越成熟,不會輕易被失敗嚇倒,他不動聲色地看了看桌子上的幾位玩家,又用眼睛的餘光掃視了一通周圍的旁觀者,鎮定自若地打出了幾張牌。
第一張牌:公元前588年秋天,與衛國聯合出兵討伐赤狄的嗇咎如部落,將該部落徹底擊潰。自此,赤狄勢力基本肅清,晉國的後方防線得到進一步穩固,晉衛兩國之間的同盟關系也得到進一步加強。
第二張牌:同年十一月,派上軍元帥荀庚訪問魯國,重溫兩年前赤棘之盟的情誼。與此同時,衛國的新君衛定公也派上卿孫良夫訪問魯國,希望加深兩國間的傳統友誼,建立更加密切的國際合作關系。
這些年來,晉楚爭霸的局勢撲朔迷離,中原各國的立場也搖擺不定,連齊、魯、宋這樣的國家都是朝晉暮楚,居無常性。倒是小小的衛國,自孫良夫執政以來,一直緊跟著晉國的步伐,成為了晉國的鐵桿盟友。這一次孫良夫訪問魯國,看似與荀庚不約而同,實際上十有八九是出於晉國的安排。
面對兩個國家的使臣,一向以秉執周禮而著稱的魯國人犯了難。年少不經事的魯成公問臧孫許:“荀庚在晉國眾卿中排名第三,孫良夫則是衛國的上卿,我該先接見誰?”
臧孫許給魯成公上了一堂政治課:“中等國家的上卿,相當於大國的中卿;中等國家的中卿,相當於大國的下卿;中等國家的下卿,相當於大國的上大夫。小國的上卿,相當於大國的下卿;小國的中卿,相當於大國的上大夫;小國的下卿,相當於大國的下大夫。自古以來就是這麽規定的。衛國在晉國面前,連中等國家都算不上,而且晉國現在還是盟主,您應該先接見晉國的使臣才對。”臧孫許這番話,前面一大段都是多餘,唯有最後一句實在,以當時的形勢而言,就算晉國派個大夫來出訪,你敢不將他擺在第一位嗎?
魯成公於是先後和荀庚、孫良夫舉行會晤,並舉行了盟誓儀式,表示要加強與晉、衛兩國的同盟,共同維護中原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第三張牌:同年十二月,晉國再度進行軍事改革,將原有的三軍擴編成六軍,增設了新中軍、新上軍和新下軍。這也是公元前621年晉襄公將晉國五軍縮編為三軍以來,晉國武裝力量的首次擴編。如前所述,當年晉襄公縮編部隊並非真的縮小部隊規模,而是為了減少軍官的數量,削弱異姓貴族的勢力;現在晉景公擴編部隊,同樣不是擴大部隊規模,而是為了新設一批官職,解決部分將領的待遇問題,讓這部分將領更好地為國家服務。在這次擴編中,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旃成為新三軍的正副元帥,從此跨入了卿的行列,晉國六卿變成了十二卿,比周天子的班底還厚。
第四張牌,也是最高明的一張牌:派楚國降將巫臣出使吳國,說服吳國與晉國結成戰略同盟,在楚國的後院放了一把火。
前面介紹過,吳國的先祖太伯是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有個幼弟叫季歷。周太王喜愛季歷,更喜愛季歷的兒子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因此想將王位傳給季歷,好讓姬昌將來能夠繼承王位。太伯覺察到父親的心意,為了不讓父親難做,便主動出奔到江南的荊蠻之地,斷發文身,和當地人民打成一片,自稱“勾吳”,在今天的江浙一帶建立了吳國。
後人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來形容江浙的富庶。但是在春秋時期,江浙一帶基本是蠻荒之地,經濟不發達,生產技術相當落後,加上交通不便,與中原地區基本沒有來往,社會進步十分緩慢。
在中原各國看來,吳國名義上是姬姓諸侯,實際上不過是蠻夷之邦,和西戎、北狄、東夷、南蠻一樣,被歸於“四夷”的範疇,也就是“非我族類,不相與謀”的對象。即便是南方的楚國,也是到了楚莊王年代,將勢力擴張到今天的安徽一帶,才與吳國有了初步接觸,並且與吳國結成了同盟。
楚國與吳國的同盟並不牢固,也沒有實質性的內容。也許在楚莊王眼中,吳國和長江流域的鄧國、巴國、庸國一樣,僅僅是數十個部落的聯合體,而且離郢都甚為遙遠,不足以對楚國構成威脅。到了楚共王年代,吳楚之間的同盟就更顯松散,雙方的來往越來越稀少,所謂同盟也就變成了昔日的記憶,不覆存在了。
但是,晉景公獨具慧眼地看到了吳國的戰略價值,同時他也知道,吳國是一塊璞玉,如果不經雕琢,就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他派巫臣出使吳國,除了一封要求交好的國書,還帶上了眾多代表中原先進生產力的禮物,包括書簡、農具、谷物、兵器,更重要的,還有一個龐大的軍事顧問團——兵車三十乘。
在巫臣來到吳國之前,吳國人是不會使用兵車的。巫臣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吳子壽夢(吳國國君,沒過多久,他就自稱為王,因此在史書上又稱為吳王壽夢)的信任,開始訓練吳國人使用兵車和列兵布陣的技巧。出訪的使命完成之後,巫臣回晉國覆命,將軍事顧問團的一半人員留在吳國,繼續訓練吳國人作戰。為了加強晉、吳兩國的聯系,巫臣還命自己的兒子狐庸長期留在吳國,在壽夢的朝廷中擔任了外交官員,隨時通報雙方消息。
巫臣這樣賣命地為晉國工作,一方面是為了報答晉國的收留之恩,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個人恩怨。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95年,楚莊王率領大軍包圍宋國的首都商丘,迫使宋國簽訂城下之盟。在這次戰役中,楚軍大將公子嬰齊功勞甚重,他向楚莊王請求將申縣和呂縣的田地賞賜給他。楚莊王準備答應,時任申縣縣公的巫臣勸諫說:“不可。這些田地是申、呂兩縣之所以成為‘縣’的基礎,也是國家稅收和兵役的重要來源,同時還是楚國防範北方大敵入侵的屏障。如果將田地賞賜給大臣,等於撤銷這兩個縣,晉國和鄭國的軍隊就可以長驅直入,直抵漢水流域了。”巫臣身為申縣縣公,不希望申縣的利益被公子嬰齊染指,也是人之常情,而且他這話說得有道理,楚莊王一聽就明白,於是拒絕了公子嬰齊的請求,而賞賜給他其他地方的土地。公子嬰齊因此對巫臣懷恨在心。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帶兵入侵陳國,以為陳靈公報仇的名義,殺死夏征舒。楚莊王本來想將夏征舒的母親夏姬賞賜給公子側,被巫臣勸阻。到了公元前589年,巫臣卻帶著夏姬私奔到晉國,感到被耍的公子側因此怨恨巫臣。
公子嬰齊和公子側多年來擔任楚軍的主要將領,在楚國是權傾一時的人物。楚共王即位後,這兩個人一致要求懲罰巫臣的叛逃行為,將留在楚國的巫臣家族成員全部殺死,並且瓜分了他們的家產。巫臣在晉國得到這個消息,派人給公子嬰齊和公子側送了一封信,說:“你們以饞言和貪婪服務於君王,而且濫殺無辜,我必定要使你們疲於奔命,直到累死!”
巫臣這話不是說著玩的。在他的悉心經營之下,吳國的國力迅猛增長,連續征服了原本臣服於楚國的巢國、徐國、州來國等小國,公子嬰齊和公子側為了救援這些國家,一年七次出征,仍然不能阻擋吳國的擴張勢頭,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壽夢將楚國東部的蠻夷部落席卷而去,全部納入吳國的勢力範圍。吳國一躍而成為南方大國,也為後來的吳越爭霸寫下了註腳。
公元前588年底,齊頃公放下大國元首的架子,不遠千裏,從山東跑到山西,正兒八經地朝覲了晉景公。對於晉景公來說,這件事的重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齊、楚、晉、秦並稱當世四大強國,就算是晉文公、晉襄公在位的時候,晉國的勢力如日中天,也不曾見齊國國君前來朝覲啊!得意之餘,晉景公不禁對齊頃公充滿了感激,也深深為自己去年派鞏朔到雒邑“獻齊捷”的魯莽行為感到後悔。
兩國元首相談甚歡,冰釋前嫌,舉行了隆重的“授玉”儀式。晉景公立於西階,齊頃公立於東階,中間隔著一個中庭。齊頃公手捧美玉,莊重地獻給晉景公;晉景公接受之後,答禮,互拜。但是,就在這一歷史性的時刻,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只見擔任東道國禮賓的郤克低著頭,快步穿過中庭,走到齊頃公面前說:“您不遠千裏來到晉國,是因為婦人調笑下臣所致,寡君哪裏敢當!”
郤克這句話,自然還是報覆當年在臨淄所受的侮辱。其實,站在郤克這個角度,當年臨淄的外交風波發生之後,他當上了晉國的中軍元帥,將齊國排除在斷道會盟之外,又帶領晉軍在鞍之戰中打敗了齊軍,逼迫齊頃公俯首認輸,再怎麽說也算是報仇雪恨了。現在兩國元首握手言和,他又跳出來舊事重提,給人的感覺就太小氣了,而且有公報私怨之嫌。當時晉國大夫苗賁皇在堂下見到了這一幕,暗地裏對人說:“郤克知勇而不知禮,仗著自己功勞而羞辱國君的客人,這樣能長久嗎?”
當天晚上,晉景公舉行盛大國宴招待齊頃公。韓厥上前給齊頃公祝酒,齊頃公覺得這個人很眼熟,不由得多看了他兩眼。韓厥說:“您想必認識我吧?”齊頃公再仔細一看,認得是當年在華不註山下放走自己的人,說:“哎呀,當時你穿著戎裝,現在穿著禮服,還真沒認出來呢!”韓厥恭恭敬敬地舉起酒杯,說:“我們在戰場上拼死廝殺,不敢愛惜自己的生命,為的就是兩位君主在堂上把酒言歡啊!”
郤克魯莽而失禮,韓厥則巧妙地彌補了郤克的過失,既未傷及郤克的面子,又讓齊頃公聽得很舒服。在春秋時期的外交場上,滿腹詩書的卿大夫們風度翩翩,才思敏捷,引經據典,應對得體,就算與古希臘那些巧舌如簧的政客相比,也毫不遜色。
郤克為自己的魯莽付出了代價。此後不久,晉景公便安排他退居二線(另有一種說法是郤克在鞍之戰中落下了後遺癥,不久便身亡了),由欒書擔任了中軍元帥。
齊頃公親自朝覲晉景公,使魯國人感到有必要抓緊強化與晉國的同盟關系,否則的話,齊、魯兩國一旦發生沖突,難保晉國會再次站在魯國一邊,甚至與齊國聯合起來欺負魯國也未可知。公元前587年夏天,年輕的魯成公也跋山涉水,坐著馬車一路顛簸來到絳都朝覲了晉景公。
也許是因為魯成公太年輕,晉景公不屑於與他對話;又或者是因為魯成公來得太晚,讓晉國人感到不夠殷勤,總之,這次會面極其糟糕,不但沒有舉行授玉儀式,晉國君臣對魯成公一行的接待也是不冷不熱,可以用“不敬”二字來概括。
陪同出訪的季孫行父暗地裏對魯成公說:“晉侯恐怕有災難了。詩上說,‘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謹慎啊謹慎,天命有常,得到天命不容易啊!)’晉侯既然想稱霸天下,他的天命就在諸侯身上,豈可不尊重諸侯?”
回到魯國,灰頭土臉的魯成公便決定改換門庭,要派人去楚國請求交好,而與晉國絕交。對這種過家家似的外交決策,魯國的群臣都表示反對。季孫行父勸魯成公:“晉侯雖然無禮,但我們沒有必要跟他鬧翻。晉國國家強大,群臣和睦,又靠近魯國,諸侯都聽命於它,還不可以背叛。古話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國雖然也強大,但不是我們的同族,難道肯真心對我們嗎?”季孫行父的意思是,晉國姬姓,魯國也是姬姓,好歹算是一家人,有些事情就忍忍吧!
季孫行父既然這麽說,魯成公也不敢再表示異議。整個魯國的大權都掌握在“三桓”手中,季孫行父的意見就代表了“三桓”的意見,聽著就是了。
公元前588年入侵鄭國的戰爭還產生了另外一個後果:長期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鄭國人僅僅憑借自己的力量就打敗了以晉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不覺自信心倍增,民族自豪感隨之覆蘇,對於遠在郢都的楚共王也就沒那麽小心謹慎了。
公元前588年夏天,鄭襄公派公子去疾討伐許國,理由是許靈公沒有到鄭國來朝覲他,實在是大大的不敬。
在歷史上,許國和鄭國之間是有些恩怨的。鄭莊公縱橫河雒的年代,許國一度被鄭國占領,成為鄭國的一部分;鄭莊公死後,許國雖然重獲獨立,但仍然是鄭國的附庸,諸事均聽命於鄭國。許國人對於鄭國,始終懷有怨恨和不滿,也曾經有過反抗,但都被鄭國派兵鎮壓。後來楚國逐漸強大起來,將許國和鄭國都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這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許國人心想,你是楚國的附庸,我也是楚國的附庸,憑什麽還要聽命於你?因此,自許靈公即位以來,就很少去新鄭朝覲鄭襄公,企圖使二者之間的從屬關系淡化,在共同臣服於楚國的基礎上建立一種平等。
許國的這種態度,自然引起了鄭國的強烈不滿。公元前587年三月,鄭襄公去世,鄭悼公即位。辦完鄭襄公的喪事,鄭悼公便抓緊處理許國的事務,於同年十一月派公孫申率領部隊前往許國劃定邊界,打算將去年討伐許國所占的田地納入鄭國的版圖。許國人奮起反抗,在展陂打敗鄭國部隊。鄭悼公不甘心失敗,親自帶兵再度入侵許國,強行占領了鉏任和泠敦兩地。
楚共王對這兩個小兄弟的窩裏鬥采取了隔岸觀火的態度。晉景公則覺察到這是一個從內部分化敵人陣營的大好機會,於是打著救援許國的旗號,派新任中軍元帥欒書帶兵入侵鄭國,攻占了氾、祭兩座城池。
這一次,鄭國不敢單獨面對晉國的入侵,派人向楚國求救。楚共王派公子側帶兵救援鄭國。仗還沒打,鄭悼公和許靈公就像兩個互相打鬧的小孩見到老師來了一樣,爭先恐後跑到楚軍大營,向公子側告狀,互相訴說對方的不是。
在楚國人看來,鄭國去年入侵許國還可以說是情有可原,今年強行要將許國的土地劃入鄭國的版圖,未免就做得太過分了。且不說許國人怎麽考慮,再大的事情,畢竟還有楚國可以出來主持公道啊!如果不是鄭悼公一味蠻幹,怎麽可能引發晉國幹涉,成功地將爪子伸到楚國的勢力之內呢?
但是,鄭國人歷來以辭令通達著稱。雙方在公子側面前展開辯論,皇戌代表鄭悼公發言,一件明明無理的事情,被皇戌說得頭頭是道,不但將許靈公君臣說得啞口無言,還搞亂了公子側的思維,以至於他不能當場決斷,只好含糊其詞地說:“如果兩位國君願意到寡君面前親自陳述,由寡君與兩三位重臣共同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正確判斷。否則,我也難以確保兩國能夠和平相處。”將皮球直接踢給了楚共王。
公元前586年夏天,許靈公果然跑到郢都,在楚共王面前陳述自己的觀點,狀告鄭悼公目無楚王,欺淩弱小。楚共王派人宣鄭悼公前來應訴——單從這個細節來看,鄭悼公已經輸掉官司,因為他沒有主動向楚共王匯報情況,取得楚共王的理解與支持,而是等著楚共王來宣他。果然,郢都開庭的結果,鄭國敗訴。作為懲罰,楚共王囚禁了鄭國大夫皇戌和公子發,讓鄭悼公回去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錯誤。
這件事情終於發展到晉景公希望的地步。鄭悼公剛回到新鄭,就派公子偃到晉國請求和談。同年八月,晉景公派趙同與鄭悼公在垂棘舉行了會盟,鄭國宣布脫離楚國的控制,臣服於晉國的領導。
正當晉景公在國際上逐步扭轉頹勢,再度與楚國取得戰略平衡的時候,晉國內部發生了一件大事——公元前586年夏天,梁山崩塌。
這裏的梁山不是指山東的水泊梁山,而是陜西韓城的梁山。梁山本來是梁國境內的名山。梁國於公元前641年被秦國所滅,又於公元前617年被晉國奪去,成為晉國的領土,梁山因此成為了“晉望”,也就是晉國的名山。
按照當時流行的觀點,山崩不只是簡單的自然災害,而且與國家的氣數興衰密切相關。據記載,周幽王在位的時候,西周都城鎬京所在的漢水、渭水、洛水一帶同時發生地震,史稱“三川皆震”。當時的史官伯陽父預測說,周朝將要滅亡了,因為這是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被擾亂所致,陽氣蟄伏不能上升,陰氣壓迫使之無法升騰,陰陽失調則河水枯竭,山崩地裂,乃是國家滅亡的先兆。果然,這一年三川斷流,岐山崩坍。幾年之後,犬戎作亂,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
梁山崩塌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晉景公的高度緊張,他派人到鄉下去找正在休假的大夫伯宗,命他坐著傳車(驛站專用車輛)到絳都來分析這件事。
對於伯宗來說,這絕不是一件美差。自古以來,國君都愛聽奉承話,如果是鳳凰來儀之類的吉事自然好辦,但是山崩地裂顯然不是什麽吉兆,他如果解釋不好,輕則失寵於國君,從此回家務農;重則人頭落地,老命不保。伯宗一邊趕路,一邊發愁,恰好遇到一輛載滿貨物的大車發生意外,把路堵住了,便擺出朝廷大官的架子,不耐煩地命令道:“趕快讓你的車避開,好讓傳車通過!”
大車的車主回答:“傳車就是為了快速前進,如果等我的車挪開,那時間可就長了,您還不如另辟蹊徑呢!”
伯宗聽了,心裏“咯噔”一跳,於是下車問他是哪裏人。車主回答說:“我是絳城人。”
絳城就是絳都。伯宗又問:“你既然從絳都來,有沒有聽說朝廷最近發生了什麽大事?”
“有啊!梁山崩了,國君準備召伯宗去詢問。”
“這樣啊……”幹巴黑瘦的伯宗捏著胡子,饒有興致地問道,“那你對此有什麽看法呢?”
“山上的土松了,自然會崩唄!”那人大大咧咧地說,“國家將山川作為主要的祭祀對象,遇到山崩,國君就不吃肉,少吃兩個菜,不聽音樂,不穿華麗的服裝,坐樸素的車,住簡陋的房屋,陳列祭祀的物品,派史官宣讀祭文,僅此而已。就算找伯宗來問,也不外乎這些事吧?”
伯宗眼前一亮,是啊,何必把事情搞覆雜呢?又問那個人的姓名,那個人拒不告知。
見到晉景公之後,伯宗一臉輕松,將那個人的話原原本本地重覆了一次,並且對晉景公說,山崩地裂不過是自然現象,不必有什麽思想負擔,如果國君實在不放心,那就請降低自己的待遇,低調行事,誠敬事神,這樣就可以避免禍患發生了。
讀史至此,難免有所感觸:古代的國君遇到自然災害就很緊張,害怕是自己做錯了事,使得上天降罪,因此要采取“不舉”(也就是食不殺牲,菜肴不用太過豐盛,也不以音樂助興)的手段來平息上天的震怒;後世的人們則沒有這種敬畏之心,災難過後,很少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麽,將責任一股腦兒全部推給老天,然後繼續歌舞升平,努力裝扮太平盛世。
就此打住。
同年冬天,因為鄭國臣服於晉國,晉景公召集齊、宋、衛、鄭、曹、邾、杞國君主在鄭國的蟲牢(地名)舉行了會盟。這次會盟與三年前楚國主導的蜀地會盟相比,雖然參加的國家不算多,但全部都是諸侯本人親自到會,級別自然高很多。這也說明,晉楚爭霸那麽多年,中原各國對於晉國還是抱有同根同種的“類感情”,更願意服從於晉國的領導;而楚國,自從楚莊王去世,無論在內政、外交還是軍事上都有所削弱,國勢從鼎盛時期開始平滑下降。
蟲牢會盟舉行得很成功,氣氛相當熱烈,在這次會盟即將結束的時候,各位諸侯還相約在近期再開一次會,繼續討論建立國際合作的具體事宜。
只有宋國新任國君宋共公掃了大家的興,他委婉地提出,宋國最近發生了一些事,下次會議他就不參加了。
宋共公是三年前上臺的。公元前589年八月,宋文公去世,在右師華元的主持下,宋國為宋文公舉行了堪稱奢華的葬禮——用生石灰和木炭防潮,增加墓室內的車馬儀仗和生活用品,首次使用活人殉葬,外槨采用“四阿重屋”的形式,內棺采用天子才使用的裝飾。這種僭越天子禮儀的行為在當時受到嚴肅批評,《左傳》也認為華元在這件事上有失為臣之道:“臣下是為國君解決問題和消除迷惑的,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應該堅持原則,不惜以死抗爭。而華元在宋文公生前放縱他的不良行為,在宋文公死後又過分奢侈,是將君主置於邪惡之地,哪裏有這樣的臣子?”
順便說一下,據《呂氏春秋》記載,宋國還沒滅亡,宋文公的墓葬就遭盜墓賊光顧,被挖掘一空。其實古往今來,那些幻想著在地下仍然享受君威的國君或獨裁者們,將大批人間珍寶帶到墓室之中,哪個又不是為後世的雞鳴狗盜之徒而準備的呢?
公元前586年秋天,宋國的公子圍龜結束了在楚國的人質生涯,從郢都回到商丘。宋國向楚國派人質,是根據公元前594年楚莊王圍攻宋國之後達成的協議,當時派出的是華元;但是兩年之後,宋文公便派公子圍龜取代了華元,而且一去就是十年。
華元對這件事深感內疚,在家裏設宴為公子圍龜接風洗塵。但是,在楚國生活過的公子圍龜顯然沾染了楚國人的狷狂之氣,不但不領華元的情,而且向宋共公請願,要帶著自己的族兵,敲鑼打鼓地吶喊著沖入華元家,然後再以同樣的方式出來。宋共公很是不解,問他為什麽,他哈哈一笑,得意地說:“練習進攻華氏!”宋共公當然不能答應這樣的無理要求,公子圍龜就胡鬧,結果被抓起來殺了頭。
蟲牢會盟上,宋共公提出不參加下次會議,借口就是因為公子圍龜這件事,國內不太穩定。但是這個借口很牽強,大夥兒都猜得到,宋共公這樣做不過是想走中間路線,與晉國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去觸動楚國那根敏感的神經。
在某些情況下,拒絕拉攏比公然對抗更嚴重。蟲牢會盟的第二年,公元前585年三月,晉景公就派伯宗為主帥,夏陽說為副帥,帶領晉、衛、鄭三國聯軍,再加上部分戎族軍隊,入侵宋國。然而戰爭並不順利,宋國人堅守不出,聯軍一籌莫展。時間一長,夏陽說心裏就發毛了,他對伯宗說:“按照目前的狀況,短期之內攻下商丘的可能性為零。如果我們就這樣回去,必定受到懲罰,不如多抓些俘虜回去,就算有罪也不是死罪。”
問題是,戰爭不勝利,俘虜從何而來呢?伯宗迷惑地看著夏陽說。夏陽說眨眨眼睛,神秘兮兮地說:“我發現衛國部隊戒備不嚴,如果我們發動突然襲擊,絕對有把握擊潰他們。”
伯宗楞了,打不贏敵人,就拿自己的盟軍開刀,這也叫人話?這樣的人居然被派來當副帥,真不知道國君是怎麽想的。他很嚴肅地批評夏陽說:“衛國因為對晉國信任,所以不對我們設防,如果襲擊他們,是背信棄義,就算抓再多俘虜,卻使晉國喪失了誠信,還怎麽領導諸侯呢?”
這件事被衛國人知道了。晉國軍隊自宋國返回,途經衛國的時候,衛國人都登上城墻,小心戒備著晉軍。前面說過,自孫良夫當政以來,衛國一直是晉國的鐵桿盟友,不但在戰場上給予晉國支持,在外交上也是緊跟晉國的步伐。現在因為夏陽說的一個糊塗念頭,導致衛國人心存戒備,與晉國離心離德——伯宗的這次出征,可以說是雙重失利。
在晉國群臣中,伯宗雖然受到晉景公的重視,但是地位不高,沒有列入卿的行列,頂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但周定王還是給了晉國一點面子,他派人用接待大夫的禮儀招待鞏朔,親自和他對飲,而且送給他一些禮物,又故意對典禮官說:“這不合禮儀,不要記錄在案!”
晉景公企圖以“勤王”來應對楚國人的“合諸侯”,看來是用力過猛,適得其反了。經過反思之後,他也很快調整了自己的策略,於公元前588年春天發動魯、宋、衛、曹等國聯合討伐鄭國,一方面是為了報覆鄭國在邲之戰中的兩面三刀,一方面也是為了試探楚國的反應。
僅僅在幾個月前,魯、宋、曹三國才參加了楚國的蜀地會盟,現在一轉身又跟著晉國去討伐鄭國,可見蜀地會盟真的只是空有其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楚國還沒有出手,鄭國人僅僅憑借自己的力量,就打敗了諸侯聯軍的入侵,將晉國人趕回了山西。為了羞辱晉國人,鄭襄公還特意派大夫皇戌前往郢都“獻晉捷”,一時傳為笑談。
身在楚營心在晉,身在晉營心在楚,對於生活在那個年代的諸侯來說,忠誠也許不是最重要的品質,隨風擺柳才是必備的生存技巧吧。
公元前588年夏天,邲之戰過去整整九年之後,晉國和楚國終於就交換當年的戰俘達成一致意見:晉國向楚國歸還襄老的遺體和公子谷臣,楚國向晉國歸還荀罃。據《左傳》記載,楚國人之所以答應這樁交易,主是考慮到荀罃的父親荀首已經升任晉國的中軍副帥,希望通過這件事來改善兩國之間的關系。
楚共王親自給荀罃送行,並對他開了一個玩笑:“把你關了那麽多年,你恨我嗎?”
荀罃很認真地回答:“兩國交兵,我沒有本事,不能勝任職責,所以被貴國俘虜。您手下的人沒有拿我去祭鼓,讓我回國去接受懲罰,那是您的恩惠。是我自己無德無能,哪裏敢怨恨誰?”
楚共王又問:“這麽說,那你是感激我咯?”
荀罃的回答很有水平:“兩國為了自己的社稷打算,希望讓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控制自己的憤怒,互相諒解,釋放戰俘,以求和平友好。兩國修好,我卻沒有作出任何貢獻,哪裏敢感激誰?”
“那你回去之後,打算如何報答我呢?”
“我沒有任何怨恨,您也沒有受到任何感謝,既無怨恨又無感謝,還真不知道要報答什麽……”
楚共王尷尬地笑了笑,說:“話雖如此,我還是想聽聽你現在心裏的真實想法。”
荀罃想了想,說:“托您的福,我這個罪臣能夠將骨頭帶回晉國去,寡君如果賜我以死罪,那是死而不朽。如果寡君寬恕了我,將我交給您的外臣荀首(按當時的客套,他國之臣稱為外臣),荀首請示了寡君之後,將我殺死在宗祠之前,也是死而不朽。如果寡君不讓我死,而讓我繼續祖宗的事業,按部就班地承辦晉國的事務,率領一小支部隊守衛邊疆,就算遇到您的部下,我也不敢放棄職責,將竭盡全力,戰死沙場——這就是我想要報答您的。”
楚共王收起笑容,對左右說:“晉國有這樣的臣子,我們未可與之爭鋒。”於是提高了禮儀規格送荀罃回國。
荀罃回國的事還有一段花絮。據《左傳》記載,荀罃還在楚國當戰俘的時候,有個鄭國商人曾經想將他藏在貨物中帶出楚國,事情已經計劃好了,還沒有實施,楚國人就與晉國達成了交換戰俘的協議。後來那個商人來到晉國做生意,荀罃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他,並且要按照當時的約定給他一筆報酬。商人說:“我沒有任何功勞,哪裏敢要報酬?我是小人,不能欺騙君子。”於是離開了晉國。
讀史至此,又是一嘆:春秋時期的小人不敢欺騙君子,後世的君子卻常常欺騙小人,所謂世風日下,說的就是這類事情吧。
荀罃既然獲釋,公子谷臣也帶著襄老的遺體(現在想必只是一具白骨)回到闊別九年的郢都。楚國的文武眾臣都跑到城門外迎接。人群之中,只有公子側暗暗冷笑:如果襄老知道自己這副白骨曾經被巫臣和夏姬當做私奔的道具,恐怕要死不瞑目了。
【中原各國抱團抵制楚國】
公元前588年晉國發動諸侯聯軍入侵鄭國,結果被鄭國軍隊打敗,被俘的晉軍士兵還被鄭襄公送到楚國去“獻晉捷”,可謂顏面掃地。不過,在風雲變幻的國際牌局中經歷過多次失敗的晉景公已經變得越來越成熟,不會輕易被失敗嚇倒,他不動聲色地看了看桌子上的幾位玩家,又用眼睛的餘光掃視了一通周圍的旁觀者,鎮定自若地打出了幾張牌。
第一張牌:公元前588年秋天,與衛國聯合出兵討伐赤狄的嗇咎如部落,將該部落徹底擊潰。自此,赤狄勢力基本肅清,晉國的後方防線得到進一步穩固,晉衛兩國之間的同盟關系也得到進一步加強。
第二張牌:同年十一月,派上軍元帥荀庚訪問魯國,重溫兩年前赤棘之盟的情誼。與此同時,衛國的新君衛定公也派上卿孫良夫訪問魯國,希望加深兩國間的傳統友誼,建立更加密切的國際合作關系。
這些年來,晉楚爭霸的局勢撲朔迷離,中原各國的立場也搖擺不定,連齊、魯、宋這樣的國家都是朝晉暮楚,居無常性。倒是小小的衛國,自孫良夫執政以來,一直緊跟著晉國的步伐,成為了晉國的鐵桿盟友。這一次孫良夫訪問魯國,看似與荀庚不約而同,實際上十有八九是出於晉國的安排。
面對兩個國家的使臣,一向以秉執周禮而著稱的魯國人犯了難。年少不經事的魯成公問臧孫許:“荀庚在晉國眾卿中排名第三,孫良夫則是衛國的上卿,我該先接見誰?”
臧孫許給魯成公上了一堂政治課:“中等國家的上卿,相當於大國的中卿;中等國家的中卿,相當於大國的下卿;中等國家的下卿,相當於大國的上大夫。小國的上卿,相當於大國的下卿;小國的中卿,相當於大國的上大夫;小國的下卿,相當於大國的下大夫。自古以來就是這麽規定的。衛國在晉國面前,連中等國家都算不上,而且晉國現在還是盟主,您應該先接見晉國的使臣才對。”臧孫許這番話,前面一大段都是多餘,唯有最後一句實在,以當時的形勢而言,就算晉國派個大夫來出訪,你敢不將他擺在第一位嗎?
魯成公於是先後和荀庚、孫良夫舉行會晤,並舉行了盟誓儀式,表示要加強與晉、衛兩國的同盟,共同維護中原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第三張牌:同年十二月,晉國再度進行軍事改革,將原有的三軍擴編成六軍,增設了新中軍、新上軍和新下軍。這也是公元前621年晉襄公將晉國五軍縮編為三軍以來,晉國武裝力量的首次擴編。如前所述,當年晉襄公縮編部隊並非真的縮小部隊規模,而是為了減少軍官的數量,削弱異姓貴族的勢力;現在晉景公擴編部隊,同樣不是擴大部隊規模,而是為了新設一批官職,解決部分將領的待遇問題,讓這部分將領更好地為國家服務。在這次擴編中,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旃成為新三軍的正副元帥,從此跨入了卿的行列,晉國六卿變成了十二卿,比周天子的班底還厚。
第四張牌,也是最高明的一張牌:派楚國降將巫臣出使吳國,說服吳國與晉國結成戰略同盟,在楚國的後院放了一把火。
前面介紹過,吳國的先祖太伯是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有個幼弟叫季歷。周太王喜愛季歷,更喜愛季歷的兒子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因此想將王位傳給季歷,好讓姬昌將來能夠繼承王位。太伯覺察到父親的心意,為了不讓父親難做,便主動出奔到江南的荊蠻之地,斷發文身,和當地人民打成一片,自稱“勾吳”,在今天的江浙一帶建立了吳國。
後人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來形容江浙的富庶。但是在春秋時期,江浙一帶基本是蠻荒之地,經濟不發達,生產技術相當落後,加上交通不便,與中原地區基本沒有來往,社會進步十分緩慢。
在中原各國看來,吳國名義上是姬姓諸侯,實際上不過是蠻夷之邦,和西戎、北狄、東夷、南蠻一樣,被歸於“四夷”的範疇,也就是“非我族類,不相與謀”的對象。即便是南方的楚國,也是到了楚莊王年代,將勢力擴張到今天的安徽一帶,才與吳國有了初步接觸,並且與吳國結成了同盟。
楚國與吳國的同盟並不牢固,也沒有實質性的內容。也許在楚莊王眼中,吳國和長江流域的鄧國、巴國、庸國一樣,僅僅是數十個部落的聯合體,而且離郢都甚為遙遠,不足以對楚國構成威脅。到了楚共王年代,吳楚之間的同盟就更顯松散,雙方的來往越來越稀少,所謂同盟也就變成了昔日的記憶,不覆存在了。
但是,晉景公獨具慧眼地看到了吳國的戰略價值,同時他也知道,吳國是一塊璞玉,如果不經雕琢,就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他派巫臣出使吳國,除了一封要求交好的國書,還帶上了眾多代表中原先進生產力的禮物,包括書簡、農具、谷物、兵器,更重要的,還有一個龐大的軍事顧問團——兵車三十乘。
在巫臣來到吳國之前,吳國人是不會使用兵車的。巫臣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吳子壽夢(吳國國君,沒過多久,他就自稱為王,因此在史書上又稱為吳王壽夢)的信任,開始訓練吳國人使用兵車和列兵布陣的技巧。出訪的使命完成之後,巫臣回晉國覆命,將軍事顧問團的一半人員留在吳國,繼續訓練吳國人作戰。為了加強晉、吳兩國的聯系,巫臣還命自己的兒子狐庸長期留在吳國,在壽夢的朝廷中擔任了外交官員,隨時通報雙方消息。
巫臣這樣賣命地為晉國工作,一方面是為了報答晉國的收留之恩,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個人恩怨。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95年,楚莊王率領大軍包圍宋國的首都商丘,迫使宋國簽訂城下之盟。在這次戰役中,楚軍大將公子嬰齊功勞甚重,他向楚莊王請求將申縣和呂縣的田地賞賜給他。楚莊王準備答應,時任申縣縣公的巫臣勸諫說:“不可。這些田地是申、呂兩縣之所以成為‘縣’的基礎,也是國家稅收和兵役的重要來源,同時還是楚國防範北方大敵入侵的屏障。如果將田地賞賜給大臣,等於撤銷這兩個縣,晉國和鄭國的軍隊就可以長驅直入,直抵漢水流域了。”巫臣身為申縣縣公,不希望申縣的利益被公子嬰齊染指,也是人之常情,而且他這話說得有道理,楚莊王一聽就明白,於是拒絕了公子嬰齊的請求,而賞賜給他其他地方的土地。公子嬰齊因此對巫臣懷恨在心。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帶兵入侵陳國,以為陳靈公報仇的名義,殺死夏征舒。楚莊王本來想將夏征舒的母親夏姬賞賜給公子側,被巫臣勸阻。到了公元前589年,巫臣卻帶著夏姬私奔到晉國,感到被耍的公子側因此怨恨巫臣。
公子嬰齊和公子側多年來擔任楚軍的主要將領,在楚國是權傾一時的人物。楚共王即位後,這兩個人一致要求懲罰巫臣的叛逃行為,將留在楚國的巫臣家族成員全部殺死,並且瓜分了他們的家產。巫臣在晉國得到這個消息,派人給公子嬰齊和公子側送了一封信,說:“你們以饞言和貪婪服務於君王,而且濫殺無辜,我必定要使你們疲於奔命,直到累死!”
巫臣這話不是說著玩的。在他的悉心經營之下,吳國的國力迅猛增長,連續征服了原本臣服於楚國的巢國、徐國、州來國等小國,公子嬰齊和公子側為了救援這些國家,一年七次出征,仍然不能阻擋吳國的擴張勢頭,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壽夢將楚國東部的蠻夷部落席卷而去,全部納入吳國的勢力範圍。吳國一躍而成為南方大國,也為後來的吳越爭霸寫下了註腳。
公元前588年底,齊頃公放下大國元首的架子,不遠千裏,從山東跑到山西,正兒八經地朝覲了晉景公。對於晉景公來說,這件事的重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齊、楚、晉、秦並稱當世四大強國,就算是晉文公、晉襄公在位的時候,晉國的勢力如日中天,也不曾見齊國國君前來朝覲啊!得意之餘,晉景公不禁對齊頃公充滿了感激,也深深為自己去年派鞏朔到雒邑“獻齊捷”的魯莽行為感到後悔。
兩國元首相談甚歡,冰釋前嫌,舉行了隆重的“授玉”儀式。晉景公立於西階,齊頃公立於東階,中間隔著一個中庭。齊頃公手捧美玉,莊重地獻給晉景公;晉景公接受之後,答禮,互拜。但是,就在這一歷史性的時刻,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只見擔任東道國禮賓的郤克低著頭,快步穿過中庭,走到齊頃公面前說:“您不遠千裏來到晉國,是因為婦人調笑下臣所致,寡君哪裏敢當!”
郤克這句話,自然還是報覆當年在臨淄所受的侮辱。其實,站在郤克這個角度,當年臨淄的外交風波發生之後,他當上了晉國的中軍元帥,將齊國排除在斷道會盟之外,又帶領晉軍在鞍之戰中打敗了齊軍,逼迫齊頃公俯首認輸,再怎麽說也算是報仇雪恨了。現在兩國元首握手言和,他又跳出來舊事重提,給人的感覺就太小氣了,而且有公報私怨之嫌。當時晉國大夫苗賁皇在堂下見到了這一幕,暗地裏對人說:“郤克知勇而不知禮,仗著自己功勞而羞辱國君的客人,這樣能長久嗎?”
當天晚上,晉景公舉行盛大國宴招待齊頃公。韓厥上前給齊頃公祝酒,齊頃公覺得這個人很眼熟,不由得多看了他兩眼。韓厥說:“您想必認識我吧?”齊頃公再仔細一看,認得是當年在華不註山下放走自己的人,說:“哎呀,當時你穿著戎裝,現在穿著禮服,還真沒認出來呢!”韓厥恭恭敬敬地舉起酒杯,說:“我們在戰場上拼死廝殺,不敢愛惜自己的生命,為的就是兩位君主在堂上把酒言歡啊!”
郤克魯莽而失禮,韓厥則巧妙地彌補了郤克的過失,既未傷及郤克的面子,又讓齊頃公聽得很舒服。在春秋時期的外交場上,滿腹詩書的卿大夫們風度翩翩,才思敏捷,引經據典,應對得體,就算與古希臘那些巧舌如簧的政客相比,也毫不遜色。
郤克為自己的魯莽付出了代價。此後不久,晉景公便安排他退居二線(另有一種說法是郤克在鞍之戰中落下了後遺癥,不久便身亡了),由欒書擔任了中軍元帥。
齊頃公親自朝覲晉景公,使魯國人感到有必要抓緊強化與晉國的同盟關系,否則的話,齊、魯兩國一旦發生沖突,難保晉國會再次站在魯國一邊,甚至與齊國聯合起來欺負魯國也未可知。公元前587年夏天,年輕的魯成公也跋山涉水,坐著馬車一路顛簸來到絳都朝覲了晉景公。
也許是因為魯成公太年輕,晉景公不屑於與他對話;又或者是因為魯成公來得太晚,讓晉國人感到不夠殷勤,總之,這次會面極其糟糕,不但沒有舉行授玉儀式,晉國君臣對魯成公一行的接待也是不冷不熱,可以用“不敬”二字來概括。
陪同出訪的季孫行父暗地裏對魯成公說:“晉侯恐怕有災難了。詩上說,‘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謹慎啊謹慎,天命有常,得到天命不容易啊!)’晉侯既然想稱霸天下,他的天命就在諸侯身上,豈可不尊重諸侯?”
回到魯國,灰頭土臉的魯成公便決定改換門庭,要派人去楚國請求交好,而與晉國絕交。對這種過家家似的外交決策,魯國的群臣都表示反對。季孫行父勸魯成公:“晉侯雖然無禮,但我們沒有必要跟他鬧翻。晉國國家強大,群臣和睦,又靠近魯國,諸侯都聽命於它,還不可以背叛。古話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國雖然也強大,但不是我們的同族,難道肯真心對我們嗎?”季孫行父的意思是,晉國姬姓,魯國也是姬姓,好歹算是一家人,有些事情就忍忍吧!
季孫行父既然這麽說,魯成公也不敢再表示異議。整個魯國的大權都掌握在“三桓”手中,季孫行父的意見就代表了“三桓”的意見,聽著就是了。
公元前588年入侵鄭國的戰爭還產生了另外一個後果:長期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鄭國人僅僅憑借自己的力量就打敗了以晉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不覺自信心倍增,民族自豪感隨之覆蘇,對於遠在郢都的楚共王也就沒那麽小心謹慎了。
公元前588年夏天,鄭襄公派公子去疾討伐許國,理由是許靈公沒有到鄭國來朝覲他,實在是大大的不敬。
在歷史上,許國和鄭國之間是有些恩怨的。鄭莊公縱橫河雒的年代,許國一度被鄭國占領,成為鄭國的一部分;鄭莊公死後,許國雖然重獲獨立,但仍然是鄭國的附庸,諸事均聽命於鄭國。許國人對於鄭國,始終懷有怨恨和不滿,也曾經有過反抗,但都被鄭國派兵鎮壓。後來楚國逐漸強大起來,將許國和鄭國都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這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許國人心想,你是楚國的附庸,我也是楚國的附庸,憑什麽還要聽命於你?因此,自許靈公即位以來,就很少去新鄭朝覲鄭襄公,企圖使二者之間的從屬關系淡化,在共同臣服於楚國的基礎上建立一種平等。
許國的這種態度,自然引起了鄭國的強烈不滿。公元前587年三月,鄭襄公去世,鄭悼公即位。辦完鄭襄公的喪事,鄭悼公便抓緊處理許國的事務,於同年十一月派公孫申率領部隊前往許國劃定邊界,打算將去年討伐許國所占的田地納入鄭國的版圖。許國人奮起反抗,在展陂打敗鄭國部隊。鄭悼公不甘心失敗,親自帶兵再度入侵許國,強行占領了鉏任和泠敦兩地。
楚共王對這兩個小兄弟的窩裏鬥采取了隔岸觀火的態度。晉景公則覺察到這是一個從內部分化敵人陣營的大好機會,於是打著救援許國的旗號,派新任中軍元帥欒書帶兵入侵鄭國,攻占了氾、祭兩座城池。
這一次,鄭國不敢單獨面對晉國的入侵,派人向楚國求救。楚共王派公子側帶兵救援鄭國。仗還沒打,鄭悼公和許靈公就像兩個互相打鬧的小孩見到老師來了一樣,爭先恐後跑到楚軍大營,向公子側告狀,互相訴說對方的不是。
在楚國人看來,鄭國去年入侵許國還可以說是情有可原,今年強行要將許國的土地劃入鄭國的版圖,未免就做得太過分了。且不說許國人怎麽考慮,再大的事情,畢竟還有楚國可以出來主持公道啊!如果不是鄭悼公一味蠻幹,怎麽可能引發晉國幹涉,成功地將爪子伸到楚國的勢力之內呢?
但是,鄭國人歷來以辭令通達著稱。雙方在公子側面前展開辯論,皇戌代表鄭悼公發言,一件明明無理的事情,被皇戌說得頭頭是道,不但將許靈公君臣說得啞口無言,還搞亂了公子側的思維,以至於他不能當場決斷,只好含糊其詞地說:“如果兩位國君願意到寡君面前親自陳述,由寡君與兩三位重臣共同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正確判斷。否則,我也難以確保兩國能夠和平相處。”將皮球直接踢給了楚共王。
公元前586年夏天,許靈公果然跑到郢都,在楚共王面前陳述自己的觀點,狀告鄭悼公目無楚王,欺淩弱小。楚共王派人宣鄭悼公前來應訴——單從這個細節來看,鄭悼公已經輸掉官司,因為他沒有主動向楚共王匯報情況,取得楚共王的理解與支持,而是等著楚共王來宣他。果然,郢都開庭的結果,鄭國敗訴。作為懲罰,楚共王囚禁了鄭國大夫皇戌和公子發,讓鄭悼公回去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錯誤。
這件事情終於發展到晉景公希望的地步。鄭悼公剛回到新鄭,就派公子偃到晉國請求和談。同年八月,晉景公派趙同與鄭悼公在垂棘舉行了會盟,鄭國宣布脫離楚國的控制,臣服於晉國的領導。
正當晉景公在國際上逐步扭轉頹勢,再度與楚國取得戰略平衡的時候,晉國內部發生了一件大事——公元前586年夏天,梁山崩塌。
這裏的梁山不是指山東的水泊梁山,而是陜西韓城的梁山。梁山本來是梁國境內的名山。梁國於公元前641年被秦國所滅,又於公元前617年被晉國奪去,成為晉國的領土,梁山因此成為了“晉望”,也就是晉國的名山。
按照當時流行的觀點,山崩不只是簡單的自然災害,而且與國家的氣數興衰密切相關。據記載,周幽王在位的時候,西周都城鎬京所在的漢水、渭水、洛水一帶同時發生地震,史稱“三川皆震”。當時的史官伯陽父預測說,周朝將要滅亡了,因為這是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被擾亂所致,陽氣蟄伏不能上升,陰氣壓迫使之無法升騰,陰陽失調則河水枯竭,山崩地裂,乃是國家滅亡的先兆。果然,這一年三川斷流,岐山崩坍。幾年之後,犬戎作亂,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
梁山崩塌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晉景公的高度緊張,他派人到鄉下去找正在休假的大夫伯宗,命他坐著傳車(驛站專用車輛)到絳都來分析這件事。
對於伯宗來說,這絕不是一件美差。自古以來,國君都愛聽奉承話,如果是鳳凰來儀之類的吉事自然好辦,但是山崩地裂顯然不是什麽吉兆,他如果解釋不好,輕則失寵於國君,從此回家務農;重則人頭落地,老命不保。伯宗一邊趕路,一邊發愁,恰好遇到一輛載滿貨物的大車發生意外,把路堵住了,便擺出朝廷大官的架子,不耐煩地命令道:“趕快讓你的車避開,好讓傳車通過!”
大車的車主回答:“傳車就是為了快速前進,如果等我的車挪開,那時間可就長了,您還不如另辟蹊徑呢!”
伯宗聽了,心裏“咯噔”一跳,於是下車問他是哪裏人。車主回答說:“我是絳城人。”
絳城就是絳都。伯宗又問:“你既然從絳都來,有沒有聽說朝廷最近發生了什麽大事?”
“有啊!梁山崩了,國君準備召伯宗去詢問。”
“這樣啊……”幹巴黑瘦的伯宗捏著胡子,饒有興致地問道,“那你對此有什麽看法呢?”
“山上的土松了,自然會崩唄!”那人大大咧咧地說,“國家將山川作為主要的祭祀對象,遇到山崩,國君就不吃肉,少吃兩個菜,不聽音樂,不穿華麗的服裝,坐樸素的車,住簡陋的房屋,陳列祭祀的物品,派史官宣讀祭文,僅此而已。就算找伯宗來問,也不外乎這些事吧?”
伯宗眼前一亮,是啊,何必把事情搞覆雜呢?又問那個人的姓名,那個人拒不告知。
見到晉景公之後,伯宗一臉輕松,將那個人的話原原本本地重覆了一次,並且對晉景公說,山崩地裂不過是自然現象,不必有什麽思想負擔,如果國君實在不放心,那就請降低自己的待遇,低調行事,誠敬事神,這樣就可以避免禍患發生了。
讀史至此,難免有所感觸:古代的國君遇到自然災害就很緊張,害怕是自己做錯了事,使得上天降罪,因此要采取“不舉”(也就是食不殺牲,菜肴不用太過豐盛,也不以音樂助興)的手段來平息上天的震怒;後世的人們則沒有這種敬畏之心,災難過後,很少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麽,將責任一股腦兒全部推給老天,然後繼續歌舞升平,努力裝扮太平盛世。
就此打住。
同年冬天,因為鄭國臣服於晉國,晉景公召集齊、宋、衛、鄭、曹、邾、杞國君主在鄭國的蟲牢(地名)舉行了會盟。這次會盟與三年前楚國主導的蜀地會盟相比,雖然參加的國家不算多,但全部都是諸侯本人親自到會,級別自然高很多。這也說明,晉楚爭霸那麽多年,中原各國對於晉國還是抱有同根同種的“類感情”,更願意服從於晉國的領導;而楚國,自從楚莊王去世,無論在內政、外交還是軍事上都有所削弱,國勢從鼎盛時期開始平滑下降。
蟲牢會盟舉行得很成功,氣氛相當熱烈,在這次會盟即將結束的時候,各位諸侯還相約在近期再開一次會,繼續討論建立國際合作的具體事宜。
只有宋國新任國君宋共公掃了大家的興,他委婉地提出,宋國最近發生了一些事,下次會議他就不參加了。
宋共公是三年前上臺的。公元前589年八月,宋文公去世,在右師華元的主持下,宋國為宋文公舉行了堪稱奢華的葬禮——用生石灰和木炭防潮,增加墓室內的車馬儀仗和生活用品,首次使用活人殉葬,外槨采用“四阿重屋”的形式,內棺采用天子才使用的裝飾。這種僭越天子禮儀的行為在當時受到嚴肅批評,《左傳》也認為華元在這件事上有失為臣之道:“臣下是為國君解決問題和消除迷惑的,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應該堅持原則,不惜以死抗爭。而華元在宋文公生前放縱他的不良行為,在宋文公死後又過分奢侈,是將君主置於邪惡之地,哪裏有這樣的臣子?”
順便說一下,據《呂氏春秋》記載,宋國還沒滅亡,宋文公的墓葬就遭盜墓賊光顧,被挖掘一空。其實古往今來,那些幻想著在地下仍然享受君威的國君或獨裁者們,將大批人間珍寶帶到墓室之中,哪個又不是為後世的雞鳴狗盜之徒而準備的呢?
公元前586年秋天,宋國的公子圍龜結束了在楚國的人質生涯,從郢都回到商丘。宋國向楚國派人質,是根據公元前594年楚莊王圍攻宋國之後達成的協議,當時派出的是華元;但是兩年之後,宋文公便派公子圍龜取代了華元,而且一去就是十年。
華元對這件事深感內疚,在家裏設宴為公子圍龜接風洗塵。但是,在楚國生活過的公子圍龜顯然沾染了楚國人的狷狂之氣,不但不領華元的情,而且向宋共公請願,要帶著自己的族兵,敲鑼打鼓地吶喊著沖入華元家,然後再以同樣的方式出來。宋共公很是不解,問他為什麽,他哈哈一笑,得意地說:“練習進攻華氏!”宋共公當然不能答應這樣的無理要求,公子圍龜就胡鬧,結果被抓起來殺了頭。
蟲牢會盟上,宋共公提出不參加下次會議,借口就是因為公子圍龜這件事,國內不太穩定。但是這個借口很牽強,大夥兒都猜得到,宋共公這樣做不過是想走中間路線,與晉國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去觸動楚國那根敏感的神經。
在某些情況下,拒絕拉攏比公然對抗更嚴重。蟲牢會盟的第二年,公元前585年三月,晉景公就派伯宗為主帥,夏陽說為副帥,帶領晉、衛、鄭三國聯軍,再加上部分戎族軍隊,入侵宋國。然而戰爭並不順利,宋國人堅守不出,聯軍一籌莫展。時間一長,夏陽說心裏就發毛了,他對伯宗說:“按照目前的狀況,短期之內攻下商丘的可能性為零。如果我們就這樣回去,必定受到懲罰,不如多抓些俘虜回去,就算有罪也不是死罪。”
問題是,戰爭不勝利,俘虜從何而來呢?伯宗迷惑地看著夏陽說。夏陽說眨眨眼睛,神秘兮兮地說:“我發現衛國部隊戒備不嚴,如果我們發動突然襲擊,絕對有把握擊潰他們。”
伯宗楞了,打不贏敵人,就拿自己的盟軍開刀,這也叫人話?這樣的人居然被派來當副帥,真不知道國君是怎麽想的。他很嚴肅地批評夏陽說:“衛國因為對晉國信任,所以不對我們設防,如果襲擊他們,是背信棄義,就算抓再多俘虜,卻使晉國喪失了誠信,還怎麽領導諸侯呢?”
這件事被衛國人知道了。晉國軍隊自宋國返回,途經衛國的時候,衛國人都登上城墻,小心戒備著晉軍。前面說過,自孫良夫當政以來,衛國一直是晉國的鐵桿盟友,不但在戰場上給予晉國支持,在外交上也是緊跟晉國的步伐。現在因為夏陽說的一個糊塗念頭,導致衛國人心存戒備,與晉國離心離德——伯宗的這次出征,可以說是雙重失利。
在晉國群臣中,伯宗雖然受到晉景公的重視,但是地位不高,沒有列入卿的行列,頂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